【女建築師專訪】張清華-與環境共生共榮的綠建築之道-幸福空間

在大眾對「綠建築」還很陌生的年代,環保節能、低碳美學卻早已深植於張清華的建築意識裡,對她而言,綠建築是基本要求,每一座建築都依此理念而建,做建築更為重要的,是思考建築如何與環境、與人共生息。北投分館建築即是如此寧靜的、不張揚的,完美融於環境之中,置身其中可深深體會張清華「環境為主、建築為客」的想法,她的建築正如其人,樸實謙和。

【女建築師專訪】張清華-與環境共生共榮的綠建築之道

2016-11-08| 人氣:21304
<table class="html_content" style="width: 725px;" border="0"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p><img title="issue07_01_01.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01.jpg" alt="issue07_01_01.jpg" width="725" height="575" /></p> <p>▲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圖片提供-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p> <p><br />北投圖書館被國外網站評選為「全球最美25座公立圖書館」,因外觀形似一艘木船,也被譽為美麗的「知識方舟」。每日都有遊客慕名而來的北投圖書館,出自一位台灣女性建築師之手,她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張清華。在大眾對「綠建築」還很陌生的年代,環保節能、低碳美學卻早已深植於張清華的建築意識裡,對她而言,綠建築是基本要求,每一座建築都依此理念而建,做建築更為重要的,是思考建築如何與環境、與人共生息。</p> <p><br />這次專訪在北投圖書館內進行,一字一句誠樸平實,同時可感受館內書香盈盈、館外清幽閒適的氛圍。北投分館建築即是如此寧靜的、不張揚的,完美融於環境之中,置身其中可深深體會張清華「環境為主、建築為客」的想法,她的建築正如其人,樸實謙和。(以下專訪內容,編輯簡稱「編」;張清華建築師簡稱「張」)</p> <p>&nbsp;</p> <p><img title="issue07_01_02.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02.jpg" alt="issue07_01_02.jpg" width="725" height="483" /></p> <p>&nbsp;</p> <p>&nbsp;</p> <p><strong><span style="color: #ff7700;"><span style="font-size: large;">編</span></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ff7700;">:每到假日就湧入許多外國遊客和台灣民眾的北投圖書館,是「臺灣第一座鑽石級綠建築圖書館」,想請您與我們分享,當時打造這座圖書館的出發點?</span></p> <p><br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張</span></strong>:2002年台灣剛開始有環境意識,開始思考如何保護環境,政府也開始推動綠建築,而最基本就是從公共工程做起。雖然說是「綠建築」圖書館,但實際上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建築,並不是特地為了什麼而選擇做綠建築。北投是溫泉之鄉,圖書館座落於百年公園中、木造溫泉博物館旁,在業主(館方)的命題下,我們建築師進行解題,提出怎麼蓋這樣一座木構造圖書館,讓建築可以融入當地環境及文化背景。北投擁有豐富的生態、歷史和文化資源,這是原來環境中就已經存在的,也是這公園的特點,而我們建築是後來者、是客人的角色,所以它不能喧賓奪主,必須能跟北投的環境融合,共生共榮。</p> <p>&nbsp;</p> <p><img title="issue07_01_03.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03.jpg" alt="issue07_01_03.jpg" width="725" height="484" /></p> <p>&nbsp;</p> <p>&nbsp;</p> <p><strong><span style="color: #ff7700;"><span style="font-size: large;">編</span></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ff7700;">:當時有想過北投圖書館,會形成一個帶來大批人潮的景點嗎?而北投圖書館受到肯定,對於您後來的建築作品,是否有帶來任何影響和啟發?</span></p> <p><br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張</span></strong>:做建築,等蓋好都已經過時了(笑)!因為設計就一年,蓋也花了一年半多,真正完成後已經三四年了。建築會牽涉許多人、事和審查,加上專家意見以及社會大眾看法等等。北投圖書館是把原本老舊的社區圖書館拆除,在基地範圍內重建。當時拆掉後公園裡一大塊空地,記得那時候改編幾米繪本的電影「向左走向右走」,就是到公園裡的噴水池取景,引發討論。而台灣的氛圍經常認為建設就是破壞,所以要重建圖書館就有了些反對聲音,圖書館是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當然後來引發綠建築圖書館的議題,對社會起了很正面的影響。</p> <p><br />應該說北投圖書館使我們驚覺到,建築師關起門來會覺得自己專業,不用理睬別人的意見;後來發現你蓋了建築,會有人喜歡它、會有人討論它,會有人會打電話來說他家也想要做綠建築,能有影響力帶起社會議題。其實大家都很愛環境、愛自己的國土,而綠建築本身對社會好、對環境資源也好,因此這話題自然開始發酵,大家會思考要如何做綠建築。完工幾個月我發現,過去民眾討論建築多半是說外觀漂亮,現在卻能談論更深層的環境議題,所以做好的建築很正面,對於社會也有一些貢獻和帶動的效應。</p> <p>&nbsp;</p> <p><img title="issue07_01_04.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04.jpg" alt="issue07_01_04.jpg" width="725" height="483" /></p> <p>&nbsp;</p> <p>&nbsp;</p> <p><strong><span style="color: #ff7700;"><span style="font-size: large;">編</span></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ff7700;">:因應不同國家地理環境、氣候與法規,會生成不同的建築型態,您認為屬於台灣的建築應是什麼樣子的?</span></p> <p><br /><span style="font-size: large;"><strong>張</strong></span>:專業教育和一般教育是環環相扣的,我們受西方建築教育,念中國建築史,也讀中國地理,從小到大反而沒有去好好認識台灣這塊土地。而建築設計跟當地氣候息息相關,什麼氣候就會孕育出什麼樣的建築。台灣的氣候潮濕多雨,一旦熱就很熱,卻又多雨潮濕,所以一座建築要如何屬於台灣這塊土地,我想至少要有深的雨披,那讓生活中有了詩意。當有了雨披,人就可以坐在屋簷下看著雨,建築最基本要能讓人看見自然,雖然戶外在下雨,但因為有雨批你不會把窗戶關起來,可以走出來跟大自然互動,而不會被建築圈住。</p> <p><br />我想一座好的建築,大概就是可以把室內的幸福延伸出來。而且當有這個半戶外空間,它可以遮陽避雨,窗戶也可以時常擦,人家說窗明几淨,你看得到外面花草樹木和陽光,心情也會跟著明亮。台灣因為海島型氣候太潮濕,有時候北中南氣候狀況也不太一樣,身為建築師,要去多理解基地的問題,思考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怎麼做出讓人感到舒適的建築。</p> <p>&nbsp;</p> <p><img title="issue07_01_05.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05.jpg" alt="issue07_01_05.jpg" width="725" height="483" /></p> <p>&nbsp;</p> <p>&nbsp;</p> <p><strong><span style="color: #ff7700;"><span style="font-size: large;">編</span></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ff7700;">:想請您聊聊對於台灣公共建設現況的看法。目前台灣的大型公共建設,有哪些共通點和可以進步的空間?</span></p> <p><br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張</span></strong>:蓋一座建築要先思考「為什麼要蓋這個建築」?像是我們常常說台灣很多「蚊子館」,蓋了活動中心結果沒有活動,蓋了停車場但沒有那麼多車要停,這都是一開始就要先思考為什麼要做的。談到公共建設,要考慮未來的管理維護和能源耗損,私人住宅可以自己決定開冷氣、開燈,但是公共建設很可能有經費蓋,卻沒有經費維護,最後變成無法「運轉」這座建築。公共工程是拿人民的血汗錢來建設,因此是全民監督,所以節約能源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要能以最少的人力營運管理,並且把資源集中在比較多人使用的空間。</p> <p>&nbsp;</p> <p>公共建設還要從「通用性」思考,從0歲~99歲都可以使用,做到全齡化的通用設計。例如門檻高低差、樓梯不能太陡、地板的防滑性,從小地方讓老人家和小孩都能友善使用。而美感比較難被定義,最基本的是民眾要先覺得舒適才會開始享受。很簡單的是,美跟視覺有關,視覺上做到協調,與周圍環境也要協調。像是北投圖書館基地面積很小,但這空間不只提供休閒閱讀,由於北投是觀光地,許多遊客會進來參觀,因此材料跟構造都要跟當地有關聯,才能同時扮演好遊憩、觀光等公共功能。這些出發點整合後,轉為視覺形式表現出來,而它與當地環境是協調共生的。</p> <p>&nbsp;</p> <p><img class="center" title="issue07_01_06.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06.jpg" alt="issue07_01_06.jpg" width="500" height="750" /></p> <p>&nbsp;</p> <p>&nbsp;</p> <p><span style="color: #ff770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編</span></strong>:您曾說想讓國宅變得更有趣,因而參與了一些公共住宅的設計。想請您談談,做公共住宅建設比較大的困難及可發展方向? </span></p> <p><br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張</span></strong>:建築過程會有業主、建築師、營造廠,通常營造廠是公開招標方式,由低價的營造廠得標。而政府對於公共建設都有預算編列,比方說一坪多少錢,且一定要完成幾坪的建築,建築師無法少建幾坪但把品質提高,變成是以數字在討論品質。當然低價不見得做不好建築,但大多數不好的建築都是低價的。</p> <p><br />公共住宅共通點是量大,勢必多樣性會降低,一旦有變化經費就要上升,所以無法像私人建設公司,很精緻地蓋一座建築。現在我們反建商、反建設公司,但認真思考他們其實很認真在蓋房子(笑)。公共住宅剛好是這個時代討論的話題,因為需求比例高,而且現在資訊流通,年輕人眼界也不低。但想要台灣的公共住宅能和荷蘭、韓國一樣,這是需要社會榮譽感帶起來的。公共住宅如果可以當成是國家的作品,當有外交關係帶人來台參觀,國民也會有榮譽感。這樣的公共住宅,自然會帶動社會力量想去維護它,讓公共住宅變得越來越好。</p> <p>&nbsp;</p> <p><img title="issue07_01_07.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07.jpg" alt="issue07_01_07.jpg" width="725" height="363" /><br /> <img title="issue07_01_08.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08.jpg" alt="issue07_01_08.jpg" width="725" height="363" /><br />▲松山區健康公營住宅(圖片提供-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p> <p>&nbsp;</p> <p>&nbsp;</p> <p><span style="color: #ff770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編</span></strong>:做為建築界少有的女性建築師,想請您分享,是什麼原因讓您決定要朝建築領域發展?</span></p> <p><br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張</span></strong>:我在台南長大,台南有很多廟宇及保留完好的古老建築,小時候跟著阿嬤邊走邊看,那時候就覺得建築好偉大。傳統上念土木工程、理工都是男性,但我覺得數理很有趣,文史比較無聊,所以就選擇了自然組。念大學在選擇時也有父母的意見影響,因為經過戰亂時代,傳統思考覺得要當醫師、老師、律師等師字輩職業,理工相關系別刪一刪發現也沒什麼好選了,結果就開始念了建築。其實建築這行業太瑣碎,要有耐心考慮很多事,現在反而很多女生念建築,現在看到只能說,我當時就看到未來了(笑)。</p> <p>&nbsp;</p> <p><img class="center" title="issue07_01_09.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09.jpg" alt="issue07_01_09.jpg" width="500" height="750" /></p> <p>&nbsp;</p> <p>&nbsp;</p> <p><span style="color: #ff770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編</span></strong>:因女性性別特質,在建築事業上形成的「助力」與「阻力」分別是什麼?</span></p> <p><br /><span style="font-size: large;"><strong>張</strong></span>:助力是女生考慮的事多,男生注意大事,女生注意小事,而建築是由很多小事協調組成的。阻力的話,雖然不是性別上的通則,但女性在各個事業中,要經歷另外一個家庭責任,在這階段兼顧家庭照顧者或子女教養者的角色,這責任也會讓妳多了同理心與悲天憫人。雖然近代女性在社會的角色中在改變,但人本來就必須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也是生物界演化的原則,多數來說還是這樣的。</p> <p>&nbsp;</p> <p>&nbsp;</p> <p><span style="color: #ff770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編</span></strong>:您在事務所裡通常扮演什麼角色?與公司夥伴之間是如何溝通、相處和共事的呢?</span></p> <p><br /><span style="font-size: large;"><strong>張</strong></span>:我覺得女生比較缺乏幽默感吧,但這在職場上是很重要的。建築設計需要創意,不過女生天生「不反骨」,少逆著社會規矩走。我覺得幽默會讓團隊在嘻嘻哈哈之間,就把事情辦好。建築有時候比較嚴肅,所以我在公司盡量輕鬆一點。我都會跟大家說:「沒關係啦!」但其實心裡覺得很有關係(大笑),不過團隊共事久了還是會有默契。對廠商的話,因為比較不會應酬,就是踏實地溝通。</p> <p><br />我們最擔心台灣沒有人才,因為建築是靠人來創造的。就像好的導演,如果沒有編劇、沒有演員、攝影師、後製人員,光只有導演也沒有辦法運作,這戲也沒辦法演下去。現在都是高度合作的產業,完成一件事要靠很多人,所以我需要做好協調、帶動團隊的角色。</p> <p>&nbsp;</p> <p><img title="issue07_01_10.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10.jpg" alt="issue07_01_10.jpg" width="725" height="483" /></p> <p>&nbsp;</p> <p>&nbsp;</p> <p><span style="color: #ff770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編</span></strong>:事務所定期提供實習機會給年輕學生,從實習期間中,您觀察台灣建築系學生有哪些強弱項呢?學生應該再培養哪些能力?</span></p> <p><br /><span style="font-size: large;"><strong>張</strong></span>:公司實習生來自國際都有,實習是一個機會,讓學生提早進入業界,同時與各國實習生交流。以大陸學生跟台灣學生來說,大陸學生傳統訓練扎實,而我們是講究創意創新,但容易忽略傳統基礎。有一次大陸同學看到現場有法國和英國實習生,他覺得必須用國際語言溝通,因此全程以英語交談。我們很訝異他的英文如此流暢,詢問過大陸同學是否有出國留學過,他說沒有,但他們全班學生都是這樣的。我想是大陸社會競爭壓力大,你要過熬過才有機會,那時我們台灣同學當下卻說才開始加強英文能力。我覺得國際表達很重要,並不是非得英文不可,如果有一天中文成了國際語言,講中文當然很好,但現實是目前仍以英文為主,所以如果能有這樣的國際溝通能力,台灣學生就可以無障礙地到世界比圖、吸收資訊,也能與國外交流。</p> <p><br />我想是眼光要先到位,台灣學生應該定位自己以後要到全世界工作,所以不只是語言,包含也要打開探索新事物的態度。做建築,地會越蓋越少,但學生未來的可能更少也更大,少是講傳統視野下,產業內容更少,但你如果不要限制自己的領域,就是更大,還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去做。</p> <p>&nbsp;</p> <p><img title="issue07_01_11.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11.jpg" alt="issue07_01_11.jpg" width="725" height="483" /></p> <p>&nbsp;</p> <p>&nbsp;</p> <p><span style="color: #ff770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編</span></strong>:許多人談及建築師肩負著社會責任,您對此的看法是什麼?您覺得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是什麼呢?</span></p> <p><br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large;">張</span></strong>:只要做的是給人用的,都有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是後工業時代才產生的詞,人要先吃飽,才知道要幹麻,知足才知道要顧社會責任。不只是建築師,建築只是社會的一環,每個人都可以來談論社會責任。</p> <p><br />我認為建築師的社會責任,第一是視覺,做的是視覺污染還是視覺美感?所以建築不能違反環境,要看起來自然地融入,不譁眾取寵,可以跟環境共生共榮。第二是正面影響,以前總說建設是火車頭,好的建設出來會帶動話題、影響人群,比如綠色思維以及現在講的智慧思維等等。建築師藉由創作和執行任務的同時,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思考面,帶大眾一起保護環境,講求環保、使用綠建材的觀念,就是一個很正面的力量。</p> <p>&nbs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center" title="issue07_01_12.jpg" src="../../../uploads/gs/columnpage/2368/issue07_01_12.jpg" alt="issue07_01_12.jpg" width="500" height="750"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張清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p> </td> </tr> </tbody> </table>

採訪撰文 | Chris

攝  影 | 張紋豪

圖片暨資料提供 |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標籤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