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名公布!藝術家袁廣鳴以「日常戰爭」隱喻當代生存境況-幸福空間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代表參展藝術家袁廣鳴、策展人陳暢偕同北美館團隊,於今日宣布展名「日常戰爭(Everyday War)」,將集結展呈藝術家近三十年來創作生涯的核心觀念,以其專擅的錄像藝術,結合裝置作品建構出一處「日常」的類居家場域,尋索我們目前所處之真實生活,及「棲居難以為詩」背後的隱慮及威脅。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名公布!藝術家袁廣鳴以「日常戰爭」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2023-11-26| 人氣:1707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代表參展藝術家袁廣鳴、策展人陳暢偕同北美館團隊,於今日宣布展名「日常戰爭(Everyday War)」,將集結展呈藝術家近三十年來創作生涯的核心觀念,以其專擅的錄像藝術,結合裝置作品建構出一處「日常」的類居家場域,尋索我們目前所處之真實生活,及「棲居難以為詩」背後的隱慮及威脅。

 

以「日常戰爭」為題 隱喻臺灣政治與社會現實的憂慮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將以「日常戰爭」為題,預計為6件錄像和動態裝置,當中包含2件新作。延續袁廣鳴過去的創作脈絡——如2014年《棲居如詩》、2018年《明日樂園》、《日常演習》中慣見的「家」、「棲居」、「不舒適的明日」等影像語彙,皆以一種預警式的微觀,放大了無預警的爆發,並投射對於當前政治環境與社會現實的憂慮,且進而隱喻環繞太平洋島鏈及大陸間不穩定的地緣政治及衝突陰霾。

袁廣鳴表示:「此次個展除了試圖隱喻臺灣在目前生存狀態下的隱慮及威脅之外,也從『未來』的提問,回到『當下』的現實,進入到所謂的『日常中的戰爭』及『戰爭的日常化』。」

▲袁廣鳴,《日常演習》,2018 ©袁廣鳴(圖片來源/藝術家,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棲居如詩》,2014 ©袁廣鳴(圖片來源/藝術家,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戰爭的日常化 漸趨為棲居的常態

本展同名新作《日常戰爭》為單頻道錄像,鏡頭前後掃描著一個居家空間。在一聲玻璃破碎的巨響後,隨即陸續飛進一些戰機,並一一擊毀室內的物件;最後所有戰機互相殲滅殆盡,整個房子頓時成為戰後的廢墟。在鏡頭持續直線穩定的來回移動中,婆娑的光影逐漸渲染了整個室內,傾頹的房屋也慢慢回到起初無恙的原貌,呈顯出極具張力的超現實預言。

通過袁廣鳴作品中對臺灣處境的觀察及刻劃,凸顯今日的戰爭概念已從「實際的砲火」,移轉到分配不均的後資本主義、疫情傳染、網路攻擊、宗教與不同族群間的歧視及壓迫……等潛藏於「日常中的戰爭」,而這「戰爭的日常化」,似乎更漸趨為棲居的常態。

策展人陳暢指出:「『居家』的概念具有糾結交織的雙重性,涵蓋私領域與公領域、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以及想像中的經驗與實際生活經驗;這種雙重性反映著臺灣作為主體、恐懼與勇氣並存的二元對立。在其所有作品中,詩意的本質從不棲身於任何住居地,而存在於探尋的過程。」

▲袁廣鳴,《日常戰爭》,同展名新作 ©袁廣鳴(圖片來源/藝術家,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佔領第561小時》,2014 ©袁廣鳴(圖片來源/藝術家,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簡介-袁廣鳴(1965–)

袁廣鳴成長於臺灣,曾赴德國專研媒體藝術,並成為崛起於臺灣90年代的重要新媒體藝術家。其作品表現形式包含單頻道錄像、互動式裝置、裝置型錄像投影,以及利用數位修相技術的平面攝影等。袁廣鳴早期創作多以個人的生命經驗及反轉日常事物成就新的觀看現實為主軸,2000年開始轉而從個人的生命經驗擴及對城市及全球化的狀態描述。爾後,他更開創出介於錄像藝術與電影間的新型動態影像、展現劇場式的日常;至今仍持續透過不同媒介的實驗,深沉思考新媒體藝術及影像敘事之間的可能性。

▲藝術家袁廣鳴(右)與策展人陳暢(左)。(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北美館擴建計畫啟動!打造全台首座地下美術館

延伸閱讀:將自然生態風景帶入生活!北美館TFAM x 肯夢AVEDA打造沉靜《迷霧花園》

圖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標籤

標籤